首页 资讯 正文

(乡村行·看振兴)广西龙脊梯田:背篓变迁见证千年农耕传统魅力

体育正文 241 0

(乡村行·看振兴)广西龙脊梯田:背篓变迁见证千年农耕传统魅力

(乡村行·看振兴)广西龙脊梯田:背篓变迁见证千年农耕传统魅力

中新网桂林6月1日电 题(tí):广西龙脊梯田:背篓(bēilǒu)变迁见证千年农耕传统魅力 作者 周利朔 欧惠兰 杨宗盛 莫伟雯(mòwěiwén) 龙脊梯田是(shì)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lóngshènggèzúzìzhìxiàn)境内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层层叠叠的(de)梯田镌刻着中国农耕文明的年轮。曾经在龙脊梯田村民手中的竹编背篓工具,随着时代发展,也见证着传统农耕与现代旅游(lǚyóu)的融合,成为龙脊梯田变迁的鲜活见证。 龙胜县龙脊(lóngjí)镇大寨村60岁村民潘广英回忆说,她家一直种植3亩多的(de)梯田水稻。2003年村里(cūnlǐ)通路开发旅游前(qián),家家户户的背篓主要用来背自家种的青菜、红薯等农产品,翻山越岭几个小时到龙脊镇集市售卖,常常“两头黑”。 图为(túwèi)龙脊梯田景观。(无人机照片)杨宗盛 摄 “2003年村里发展旅游后,村民(cūnmín)的背篓除了背青菜、野果子,还帮游客背行李。之后通过完善道路建设,村里通往各组的路修通(xiūtōng),民宿安排车辆到(dào)山脚接游客,2012年大寨村梯田也建了观光(guānguāng)缆车,如今家里开了民宿,游客乐于体验当地农家(nóngjiā)生活,我又背着背篓带游客到后山采摘青菜、野果子,春季挖竹笋。”潘广英说。 正值中国传统“端午”假期,潘广英家里的民宿有10间客房接待了(le)外地客人,“我提前两天包好(bāohǎo)了粽子,这几天(jǐtiān)我就专心忙厨房的事了。”潘广英说。 5月2日,在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古壮寨,村民在梯田(tītián)上开展(kāizhǎn)农耕劳作。潘志祥 摄 龙脊梯田由于海拔(hǎibá)高,气温低,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基本由当地村民自己种植(zhòngzhí)。随着时代变迁(biànqiān)和科技赋能,龙脊梯田在农业生产方面,小型旋耕机已替代了部分人力劳作,生产效率得以提升。 种了几十年水稻,如今经营着两家民宿的村民潘保玉说:“我家有农田4.5亩,平时自家管理,到了收割(gē)等农忙时节,我会(wǒhuì)请乡亲来帮忙(bāngmáng)。近年来也有旅行社组织一些家长和孩子(háizi)来村里体验割稻子等农事活动。” 龙脊镇(zhèn)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余琼通介绍,为统一水稻标准,自(zì)2022年开始,全村统一购买发放耐干旱耐风、成长周期稳定、适应本地气候、稻谷产量高的稻谷品种,梯田旅游水稻景观能(néng)整体呈现。 四季皆景的龙脊梯田,正演绎着传统农耕的现代突围(tūwéi)。龙脊村民通过“种田补助+旅游分红”“农耕文化研学+民族节庆(jiéqìng)体验”模式,让9个村寨民众吃(chī)上“旅游饭”。 5月2日,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古壮寨举行一年一度“开耕节(kāigēngjié)”,外国游客在体验农耕劳作。潘志祥(pānzhìxiáng) 摄 近年来,龙脊梯田景区将(jiāng)每年的开耕节、梳秧节、晒衣节等传统农事升级为沉浸(chénjìn)式体验项目,重现耦耕、耙田、手工插秧等稻田劳作场景,众多(zhòngduō)中外游客乐于体验农耕文化活动。 5月2日,龙脊古壮寨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开耕节”,吸引上万名中外游客前来参与体验。葡萄牙游客Joao Branco挽起裤脚(kùjiǎo),在(zài)梯田间(jiān)体验了一回传统农耕劳作。 桂林龙脊旅游(lǚyóu)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dǒngshìzhǎng)李文家表示,景区采取“一田生五金”机制,将旅游收益用于反哺生态保护。 “2003年全村共(gòng)分红2.5万元(人民币,下同),2008年增加到十几万元,2015年已突破百万元,2019年达到720万元,2024年共分红693万元。”说起(shuōqǐ)每年村寨(cūnzhài)的“年终奖”,余琼通如数家珍(rúshǔjiāzhēn)。分红涵盖梯田维护费、种田补助、延期收割及索道分红等方面,惠及广大村民。经过一代代(yídàidài)村民努力,2022年,龙脊梯田大寨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zuìjiā)旅游乡村”。(完)
(乡村行·看振兴)广西龙脊梯田:背篓变迁见证千年农耕传统魅力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