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强农先锋丨张萍:从“三无村”到“样板村”

体育正文 112 0

强农先锋丨张萍:从“三无村”到“样板村”

强农先锋丨张萍:从“三无村”到“样板村”

编者按:农业兴,百业旺;农民富(fù),潍坊强。在全面推进乡村(xiāngcūn)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xīn)征程上,潍坊作为(wèi)农业大市,始终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从“诸城模式(móshì)”“潍坊模式”到“寿光模式”,这片热土不断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展现潍坊三农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先锋力量,鲁网潍坊联合(liánhé)潍坊市农业农村局进行“强农先锋”专题采访(cǎifǎng),聚焦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模范人物、先进典型和标杆案例,传播(chuánbō)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以先锋为镜,向榜样看齐,汇聚农业强市的澎湃动能,为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凝聚力量。 鲁网5月28日讯(记者(jìzhě) 王玉龙(yùlóng) 朱思琪)5月16日上午九点,一辆皮卡车风风火火地(dì)开进了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一空桥惠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车上(chēshàng)跳下来一位脸膛黝黑、身体壮实的(de)中年汉子,连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来晚了,让你们久等了……刚从地里回来!”说话的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zhǔrèn)、合作社理事长张萍(zhāngpíng)。当天他从清晨六点就下地了,亲自操作合作社的推土机,平整因为穿村农田而过的高铁(gāotiě)基建导致的生产路破损,并转遍了合作社的几个(jǐgè)麦田大方(dàfāng),看小麦灌浆情况。每天到麦地走一圈,已成为张萍雷打不动的习惯。“种小麦就跟养孩子一样,越种越有感情。一天不看见地里的麦子(màizi),我这心里就不踏实,每天来转一圈,才能安心去干别的。”张萍笑着说。 这位被村民(cūnmín)亲切称为“麦田(màitián)守望者”的(de)55岁的基层干部,用十年时间带领一空桥村从一个“班子散、人心乱、百姓穷、村账空、村貌差”的落后村,蜕变(tuìbiàn)为村集体年收入(niánshōurù)超百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的“全国优质麦种植示范基地”,创造了乡村振兴的“一空桥奇迹”。张萍以其“百姓利益为上”的初心、“不存半点私心(sīxīn)”的公心和“先富带动后富”的担当,成为(chéngwéi)新(xīn)时代强农兴村的先锋楷模,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潍坊市乡村振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临危受命(línwēishòumìng):从“创业者”到“领头雁” 2014年的一空桥(yīkōngqiáo)村,是当地(dì)有名的“老大难”村。村里既无资金、又无企业(qǐyè),更无机动地,年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村内道路坑洼不平,私搭乱建严重,一条“卡脖子”老路堵了50年无人能解。“谁干谁挠头、百姓没盼头(pàntou)”成为这个落后村的真实写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里(gāolǐ)街道党工委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将目光投向了在外经商的本地能人(néngrén)张萍。 当时的张萍已在商界小有成就,是公认的“能人”。面对组织的召唤和家乡的困境,他毅然放下(fàngxià)手头的生意,回到一空桥村(cūn)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回村(huícūn)前,我是一名创业者;回村后,我要做村民(cūnmín)的‘领头雁’。”张萍在就职时这样表态。 然而,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jiùshì)村党支部(dǎngzhībù)缺乏号召力,各项工作难以开展。 “低半头”工作法凝聚民心。张萍深知,要改变村庄面貌,必须先凝聚人心(rénxīn)。他创新提出“低半头”工作法:“村党支部书记没什么(méishénme)了不起的,在相处时(shí)更(gèng)应该比百姓低半头,在工作时把百姓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为此,他制定村干部(cūngànbù)履职“10带头”“15不准”,加强队伍管理;选出12名网格长(zhǎng),由网格长带领村民落实村级任务,村干部的履职能力显著提升。 “垫资修路”破解出行难题。面对村(duìcūn)民反映最强烈的道路问题,张萍费尽心思压缩不必要(bùbìyào)的开支,同时个人带头垫资100万元,领着村民完成(wánchéng)了村内5公里(gōnglǐ)的道路硬化。在拆除私搭乱建过程中,他坚持大公无私、一视同仁,动员村民拆除违建200余处,最终打通了困扰村民半个世纪的“卡脖子”老路。“晴天车过一身土,雨天行路车骑人”成为历史,村民对村“两委(liǎngwěi)”的认可度也越来越(yuèláiyuè)高。 “产业兴村”找准发展路径。基础设施改善后,张萍带领村“两委”成员到浙江、江苏等地(dì)学习考察,最终将(jiāng)目光锁定在村民祖祖辈辈种植的小麦上。“种粮只有形成规模才有账可算(kěsuàn)”,张萍敏锐地意识到传统(chuántǒng)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决定走规模化、集约化(jíyuēhuà)种植之路。2016年,在他的推动下,一空桥村党支部领办了惠民(huìmín)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hézuòshè),14名党员和87名村民以每股1万元(yuán)的形式入股,摁下红手印成为股东。合作社成立第一年,社员人均分红1500元,到2021年已增至8000元。 从(cóng)商人到村(cūn)官的角色转变中,张萍将市场思维与为民情怀有机结合,用“创业者”的敏锐和(hé)“当家人”的担当,为一空桥村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jìnjiàn)”。他常说(shuō):“只要用心给老百姓干事,老百姓看在眼里,理解了就会支持(zhīchí);有了老百姓的支持,村‘两委’班子就凝聚了,各项工作也就好开展了。”这番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位基层党员干部的为民初心和治理智慧。 科技赋能:从(cóng)“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 随着合作社的(de)成立,一空桥村(cūn)的农业转型步入快车道。然而,张萍并不满足于简单的规模扩张,他深知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支撑(zhīchēng)。2018年,在张萍的多方(duōfāng)奔走下(xià),国家级优质强筋麦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正式落户一空桥村,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yùzhǒng)团队负责人李豪圣带领专家团队驻村指导,开启了“科技+农业”的深度融合。 “济麦44”引领品种革命(gémìng)。在专家团队的建议下,一空桥村放弃了传统小麦品种,全面推广(quánmiàntuīguǎng)种植超强(chāoqiáng)筋(jīn)小麦新品种“济麦44”。与传统品种相比,“济麦44”不仅产量高,而且面筋含量和(hé)品质显著提升,每吨(měidūn)收购价比普通小麦高出近200元,满足了市场对高端烘焙原料的需求。“‘济麦44’把高产性状和优质性状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于我们调结构(jiégòu),加快农业特别是种子产业高质量发展非常有效。”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这样评价。 “三减一增”实现绿色(lǜsè)增产。在种植技术上,张萍带领(dàilǐng)村民积极探索“减肥、减药、减水、增产”的(de)绿色种植模式。通过应用小麦生产标准化、水肥(shuǐféi)一体化技术及小麦旋耕(xuángēng)镇压播种一体化等新技术,在亩均麦种少播30%的前提下,实现增产14.3%。2024年优质麦平均亩产达到713.08公斤,每亩地净收益约1500元,比传统种植方式增收40%以上(yǐshàng)。合作社还投资540余万元购置收割机、播种机等农用机械50余台(yútái),在满足合作社自用的同时,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周边(zhōubiān)村庄,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育繁(yùfán)推产服销”一体化模式。张萍创新性地将山东省农科院的(de)科研优势(yōushì)、鲁研公司的市场优势和合作社的生产(shēngchǎn)优势有机结合(jiéhé),形成(xíngchéng)了“科学家+企业(qǐyè)家+管理者”的“育繁推产服销”一体化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合作社负责种植,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指导,企业负责良种扩繁和订单回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bìhuán)。2018年,首批种植的1800亩(mǔ)“济麦44”亩产便达到1200斤,商品粮售价每斤比普通小麦高0.1元,亩增效200多元。到2024年,种植规模已扩大到周边6个村的1.05万亩,使当地成功晋升“国家优质小麦示范区”。 为提升村民科学种田水平,张萍(zhāngpíng)依托(yītuō)合作社打造了“金田麦香”共富学堂,邀请农业专家定期开展培训,内容涵盖品种选择、田间(tiánjiān)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在小麦种植的每个关键时期,农业技术指导小组都会深入田间地头,一对一指导种植户做好田间管理,为农民(nóngmín)种出增收粮开具科学“处方”。常年的“土里(lǐ)摸爬滚打”,张萍自己也(yě)成了半个农业专家,他(tā)每天在麦田里一呆就是10多个小时,新买的皮卡汽车仅两年半时间就跑了8.3万公里。 科技赋能让一空桥村的传统(chuántǒng)农业焕发出新生机。从靠天吃饭到(dào)科学种田,从追求产量到提质增效,张萍带领村民完成了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他常说:“种小麦就跟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从播种到收获天天(tiāntiān)在我心里装着。”这份对(duì)土地的热爱和对科技的敬畏,不正是乡村(xiāngcūn)振兴最需要的精神力量吗?! 共同富裕:从“一村富”到“村村(cūncūn)富” 随着一空桥村的发展步入正轨,张萍开始思考如何让(ràng)周边村庄共享发展成果(chéngguǒ)。在他看来,乡村振兴不能只是“一枝独秀”,更要“百花齐放”。2022年以来(yǐlái),在高里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xià),张萍推动成立了“金田麦香(xiāng)”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以一空桥村为核心,联合附近的三甲刘、獐羔埠(gāobù)、前王家庄子、后王家庄子、大柳疃5个村,探索“1+6+N”组织体系,开启了基层党组织由“单打独斗”向“抱团(bàotuán)发展”的新路子。 作为片区联合党委副书记(shūjì),张萍推动建立了(le)党建一起抓、发展一起商量、难题一起想办法的“跨村联建”创新治理(zhìlǐ)工作机制。联建村庄实行土地整合、规模经营,总(zǒng)种植规模扩大(kuòdà)到1.05万亩,6个村平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8万元。为加强基层治理,联合党委整合各村的志愿服务队、红白(hóngbái)理事会等自治组织,打造了一支“哪个村都能说上话”的基层治理队伍,实现了“有(yǒu)事大伙一起商量,有问题大伙一起解决”,片区的乡亲们过得越来越像“一家人”。 “二次分配”共享发展红利。在张萍的(de)(de)倡议下,一空桥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将(jiāng)股份占(zhàn)比调整(tiáozhěng)为村集体占10%、成员占90%,2536名符合条件的村民全部入社、年底分红。2022年,合作社在刨除生产成本后,将盈利所得的300万元全部用于股民分红。村民刘玉峰感慨道:“以前种地一年到头收入有限,现在(xiànzài)每年不仅有土地流转费,还有收益(shōuyì)分红,过年(guònián)村里给每人发500元的福利,这种日子以前真是不敢想!”2024年夏收(xiàshōu),“济麦44”平均亩产1300多斤,增收110多万元,社员每股分红3000元。一空桥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目前,村集体总资产已达三千(sānqiān)万元。 为(wèi)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2020年一空桥村投资300余万元建成石磨面粉加工车间,加工生产石磨麦芯粉和全麦面粉,仅此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张萍还计划建设高标准的粮食烘干(hōnggān)厂,为粮食增收后的储存打下基础。“短期目标是建烘干厂,长远(chángyuǎn)计划是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延伸(yánshēn)产业链,带动周边村庄共同致富,让老百姓住上新楼房(lóufáng)。”谈及未来,张萍信心(xìnxīn)满满。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张萍特别重视本村(běncūn)人才的(de)培养和回引,通过改善村容村貌、发展集体经济,增强了村庄(cūnzhuāng)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许多在外务工的村民(cūnmín)看到家乡变化后,纷纷选择回乡创业或到合作社就业。村民张冰就是其中之一,他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到一空桥村成为村“两委”成员,参与(cānyù)村庄治理和产业发展。 一空桥村的村名来源于村前一座建于金代、至今已有八九百年(nián)历史的一孔古桥。在张萍的带领下,这个饱经沧桑的古村不仅实现了(le)自身的华丽转身,还带动周边村庄走上了共同富裕(gòngtóngfùyù)的道路。这种“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发展”的模式,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2024年5月,寒亭区全域(quányù)推广党建引领(yǐnlǐng)共富片区(piànqū)建设经验,一空桥片区的做法成为全区学习的样板。 "老百姓(lǎobǎixìng)信任咱,咱就得使劲干好。下步我们(wǒmen)将继续把大田种植做大做强,多打(dǎ)粮打好粮多增效益,让全村老百姓住上新楼房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张萍表示。
强农先锋丨张萍:从“三无村”到“样板村”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