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丨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馆长王秀芹痴迷收藏四十载
文化周刊丨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馆长王秀芹痴迷收藏四十载
文化周刊丨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馆长王秀芹痴迷收藏四十载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操 通讯员 陈海清(chénhǎiqīng)
乐东黎族(lízú)自治县大安镇(dàānzhèn)西黎村的一片槟榔园中,藏着一家“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zhǎnshìguǎn)”,馆内收藏了近两千件黎族服饰、黎族生产生活(shēnghuó)用具等珍贵黎族物品。收藏这些宝贝的61岁黎族馆长王秀芹,从1986年开始在黎乡(líxiāng)山野雨林走访,倾尽所有收藏黎族物品,致力于黎族文化传承。
参观者在(zài)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了解(liǎojiě)黎族民风民俗。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武威 摄
王秀芹出生在乐东县抱由镇保定村,爱上收藏黎族传统物件,源于一次偶然。1986年,姨妈送给她一个黄铜耳坠,并告诉(gàosù)她,黎族女孩戴耳坠有特别的意义,而这些以前从(cóng)来没有人告诉过(guò)她。从姨妈家回去后,王秀芹对黎家物件产生了浓厚(nónghòu)的兴趣。
“黎族没有自己的(de)文字,那些代代相传的物件,便是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鲜活载体。若不将它们妥善(tuǒshàn)收藏,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将永远消逝。”从1986年开始,王秀芹每次到黎村走亲访友时,总是打听寻找(xúnzhǎo)黎族生产、生活、祭祀(jìsì)、婚俗等方面的物件,年代越久远她越当宝贝,想尽办法也要弄(nòng)回家。
听闻东方市大田镇的偏远黎族村庄有一台脱棉籽机,她(tā)毫不犹豫地一路颠簸前往,找到脱棉籽机的主人。但当王秀芹满怀期待地说明来意后,阿婆却面露迟疑。原来这台脱棉籽机是(jīshì)阿婆祖上留下的珍贵遗物,阿婆和家人不愿轻易割舍。王秀芹以情动人,向(xiàng)阿婆讲述自己对黎族文化的热爱,以及保护和传承民族(mínzú)文化的坚定决心。阿婆最终(zuìzhōng)同意转让(zhuǎnràng)。
一些老人看王秀芹喜欢黎锦(líjǐn),会主动送给她。但王秀芹心里过意不去,手里有点钱就(jiù)给老人们,以表谢意。30多年来,王秀芹在收藏物件的(de)(de)过程中全靠(kào)自己微薄的工资支撑着。有一次,她在昌江(chāngjiāng)的黎族村落找到了一件龙被,为了尽快购买,她找来许多亲戚朋友借钱才最终完成。她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要把它带回家,不然下次就找不到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nǚdàdāngjià)。然而,痴迷收藏的(de)王秀芹却没有像常人一样谈婚论嫁,她把全部心思都用(yòng)在了收藏上。直到2012年,才踏进婚姻的殿堂。
“别人结婚,嫁妆是各种家用电器等,我结婚,嫁妆拉了一车(yīchē)又一车,都是我收藏的宝贝。”王秀芹说,她的丈夫非常支持她的收藏事业。当她把这些(zhèxiē)藏品(cángpǐn)从娘家(niángjiā)运到西黎村时,丈夫腾出一间房屋给她放藏品,因为藏品太多,丈夫又盖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铁皮屋。
随着黎族物件越来越多,王秀芹(wángxiùqín)的心中始终渴望能有一间专门的黎族民间博物馆,让珍贵的藏品得到妥善保护和展示。2019年,乐东县政府(zhèngfǔ)在西黎村(xīlícūn)为王秀芹的藏品修建了展示馆,展示馆上下两层共700平方米,分为服饰(fúshì)、剪纸、生产生活用具和创新产品四个展区。
王秀芹多年(duōnián)的梦想终于实现,她将自己多年来精心收藏的近2000件物品搬进展示馆,并公开展示。记者在展示馆看到,这里有很多黎族老物件(wùjiàn),如牛皮凳、树皮衣、纺车、鼻箫、弓箭、耳环、牛车(niúchē)、谷仓、石器、蓑衣、渔网、筒裙(tǒngqún)……
“这就是山栏稻,我收藏黎族谷仓时发现的,据谷仓的主人说,这些稻束(dàoshù)是上世纪70年代(niándài)收割的。”“这张渔网是从昌化江畔一户农户家获得的,上半部是树皮(shùpí)织线,下半部是木棉织线,从材质和工艺来看可能有100多年历史了。”展示馆(zhǎnshìguǎn)建成后,王秀芹又主动担负起管理工作。她每天早早来到展示馆,精心整理展品,热情地为游客和村民讲解(jiǎngjiě)每一件藏品(cángpǐn)背后的故事。
“收藏这些陪伴我们长大的物件,是要让我们的后代看到它们、记得它们,记住那些东西是我们祖辈的根。”早在2010年(nián),王秀芹便成立乐东罗活黎锦工艺(gōngyì)专业合作社,租用场地展出收藏的物件,同时开办黎锦培训班10余次,向群众传授(chuánshòu)黎锦纺织(fǎngzhī)技艺。
如今,王秀芹最高兴的(de)事情是(shì)每天在展示馆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前来参观。“藏品虽然是我个人收集的,但它们是属于全社会的财富,我希望(xīwàng)让更多人了解传承黎族文化。”她说。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操 通讯员 陈海清(chénhǎiqīng)
乐东黎族(lízú)自治县大安镇(dàānzhèn)西黎村的一片槟榔园中,藏着一家“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zhǎnshìguǎn)”,馆内收藏了近两千件黎族服饰、黎族生产生活(shēnghuó)用具等珍贵黎族物品。收藏这些宝贝的61岁黎族馆长王秀芹,从1986年开始在黎乡(líxiāng)山野雨林走访,倾尽所有收藏黎族物品,致力于黎族文化传承。

参观者在(zài)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了解(liǎojiě)黎族民风民俗。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武威 摄
王秀芹出生在乐东县抱由镇保定村,爱上收藏黎族传统物件,源于一次偶然。1986年,姨妈送给她一个黄铜耳坠,并告诉(gàosù)她,黎族女孩戴耳坠有特别的意义,而这些以前从(cóng)来没有人告诉过(guò)她。从姨妈家回去后,王秀芹对黎家物件产生了浓厚(nónghòu)的兴趣。
“黎族没有自己的(de)文字,那些代代相传的物件,便是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鲜活载体。若不将它们妥善(tuǒshàn)收藏,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将永远消逝。”从1986年开始,王秀芹每次到黎村走亲访友时,总是打听寻找(xúnzhǎo)黎族生产、生活、祭祀(jìsì)、婚俗等方面的物件,年代越久远她越当宝贝,想尽办法也要弄(nòng)回家。
听闻东方市大田镇的偏远黎族村庄有一台脱棉籽机,她(tā)毫不犹豫地一路颠簸前往,找到脱棉籽机的主人。但当王秀芹满怀期待地说明来意后,阿婆却面露迟疑。原来这台脱棉籽机是(jīshì)阿婆祖上留下的珍贵遗物,阿婆和家人不愿轻易割舍。王秀芹以情动人,向(xiàng)阿婆讲述自己对黎族文化的热爱,以及保护和传承民族(mínzú)文化的坚定决心。阿婆最终(zuìzhōng)同意转让(zhuǎnràng)。
一些老人看王秀芹喜欢黎锦(líjǐn),会主动送给她。但王秀芹心里过意不去,手里有点钱就(jiù)给老人们,以表谢意。30多年来,王秀芹在收藏物件的(de)(de)过程中全靠(kào)自己微薄的工资支撑着。有一次,她在昌江(chāngjiāng)的黎族村落找到了一件龙被,为了尽快购买,她找来许多亲戚朋友借钱才最终完成。她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要把它带回家,不然下次就找不到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nǚdàdāngjià)。然而,痴迷收藏的(de)王秀芹却没有像常人一样谈婚论嫁,她把全部心思都用(yòng)在了收藏上。直到2012年,才踏进婚姻的殿堂。
“别人结婚,嫁妆是各种家用电器等,我结婚,嫁妆拉了一车(yīchē)又一车,都是我收藏的宝贝。”王秀芹说,她的丈夫非常支持她的收藏事业。当她把这些(zhèxiē)藏品(cángpǐn)从娘家(niángjiā)运到西黎村时,丈夫腾出一间房屋给她放藏品,因为藏品太多,丈夫又盖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铁皮屋。
随着黎族物件越来越多,王秀芹(wángxiùqín)的心中始终渴望能有一间专门的黎族民间博物馆,让珍贵的藏品得到妥善保护和展示。2019年,乐东县政府(zhèngfǔ)在西黎村(xīlícūn)为王秀芹的藏品修建了展示馆,展示馆上下两层共700平方米,分为服饰(fúshì)、剪纸、生产生活用具和创新产品四个展区。
王秀芹多年(duōnián)的梦想终于实现,她将自己多年来精心收藏的近2000件物品搬进展示馆,并公开展示。记者在展示馆看到,这里有很多黎族老物件(wùjiàn),如牛皮凳、树皮衣、纺车、鼻箫、弓箭、耳环、牛车(niúchē)、谷仓、石器、蓑衣、渔网、筒裙(tǒngqún)……
“这就是山栏稻,我收藏黎族谷仓时发现的,据谷仓的主人说,这些稻束(dàoshù)是上世纪70年代(niándài)收割的。”“这张渔网是从昌化江畔一户农户家获得的,上半部是树皮(shùpí)织线,下半部是木棉织线,从材质和工艺来看可能有100多年历史了。”展示馆(zhǎnshìguǎn)建成后,王秀芹又主动担负起管理工作。她每天早早来到展示馆,精心整理展品,热情地为游客和村民讲解(jiǎngjiě)每一件藏品(cángpǐn)背后的故事。
“收藏这些陪伴我们长大的物件,是要让我们的后代看到它们、记得它们,记住那些东西是我们祖辈的根。”早在2010年(nián),王秀芹便成立乐东罗活黎锦工艺(gōngyì)专业合作社,租用场地展出收藏的物件,同时开办黎锦培训班10余次,向群众传授(chuánshòu)黎锦纺织(fǎngzhī)技艺。
如今,王秀芹最高兴的(de)事情是(shì)每天在展示馆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前来参观。“藏品虽然是我个人收集的,但它们是属于全社会的财富,我希望(xīwàng)让更多人了解传承黎族文化。”她说。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